科技创新
1、研究院
公司于2022年10月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成立“农科沃土生态草业产业研究院”。 研究院以推动福建省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为目的,以生态草种业创新为导向,重点围绕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产业建设急需的生态草品种,在生态草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管理与示范、种子高产稳产关键技术研发、区域特色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高价值科研成果,集成一批可推广复制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培养一支产业急需的科技骨干人才及乡土人才队伍。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研究院成为立足福建本土、辐射南方乃至全国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草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
2、科研团队
院长:应朝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草资源保护与利用”首席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长期从事绿肥、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农业农村部草种质资源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林草局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成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牧草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承担中——澳(大利亚)合作、国家97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课题、农业部草种资源保护(子)项目、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等相关项目20余项。在相关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通讯作者)、编著著作2部、参编著作6部,主持、参与福建省地方标准编写各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二、三等科技成果 7 项(前三名),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 5 个(主持 2 个),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牧草绿肥品种 2 个。
副院长:詹杰,男,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副研究员,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现就职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草业及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先后主持省科技厅公益专项、省科特派、省农科院青年基金、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团队等生态农业科研、推广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获得“福建省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福建省农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草品种1个、福建省地方标准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院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并被福建省农科院推荐为2020年度“最美农业专家”候选人。2022年参与组建院“农科沃土生态草业产业研究院”并担任副院长兼理事。
科特派专家:杨有泉,男,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副研究员,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现就职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绿肥资源利用与示范推广。任职以来,先后主持省自然基金、省公益类等十几个项目,并以骨干成员参加国家863、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等其它十几个课题。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任职期间共参与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六项,实用新型两项。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果茶园、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等方面的研究推广服务,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科特派专家:李振武,男,1966年出生,民革党员,副研究员,毕业于福建厦门大学。现就职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绿肥资源利用与示范推广。任职以来,先后主持省公益类等十几个项目,并以骨干成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等其它十几个课题。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任职期间共获得参与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果茶园、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等方面研究推广。